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祝福》说课稿

时间:2023-11-25 09:55:20
《祝福》说课稿

《祝福》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祝福》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祝福》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本单元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学习中起到开端和奠定基础的作用。本文是必修三小说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第一课、中国传统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之后。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传统小说特点的基础上,走进中国现代小说的世界。

1、本文作者鲁迅。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巨大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是新文化革命中的主将,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着新文化的方向,将西方先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

2、所谓现代小说与古代小说的区别在于叙述什么样的事(内容)和怎样叙述这些事(形式)。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注重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如下:

1、理解并准确说出“我”及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2、说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有何联系,与主题有何关系

3、两个部分中人称的变化有什么用意,理解不同叙事角度的不同作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文中“我”的性格特点及第一部分对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①明确“我”的身份、经历

②“我”的思想特点

③概括“我”的性格特点

2、“我”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3、说出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不同叙事角度对文章主题的不同作用

四、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使用祥林嫂三个阶段的肖像图片进行对比,直观感受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2、利用图表把“我”的各方面信息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迅速把握“我”的性格特点。

3、利用不同的背景颜色烘托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与祥林嫂的心情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渲染祥林嫂命运的悲惨,为整个故事奠定一个灰暗、凄凉的基调。在这个背景下,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第一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必然联系。

3、用红色字显示小结部分内容即涉及到的叙事学名词叙述者和叙述视角,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4、使用画面,展示从个人出发的视角范围与上帝式全知全觉的视角范围的区别。使学生直观上感受“视角”一词的含义

五、教法:

讨论法:

本文教学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叙事学是新兴的文艺鉴赏理论,学生接触可能要陌生一些,所以让学生互相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能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教学思路。

六、学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

多媒体设计:使用祥林嫂三个阶段的肖像图片进行对比,直观感受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对小说的基本要素在文中的体现进行简单回顾

人物:三次外貌描写第一次:乞丐;第二次:周正;第三次:木偶

情节:三个祝福片段第一次:参加;第二次:无权;第三次:被诅咒

环境:三次雪景描写第一次:2节;第二次:32节;第三次:112节

揭示小说主题: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把批判的锋芒直指造成其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伦理道德。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小结:可以说小说就是历史。通过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见证历史。

——亨利詹姆斯(美国作家)

多媒体设计:用红色字展示。

设计意图:将学生在小说中感受到的感性材料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理性认识。

2、“祝福”这段故事可以直接从第二部分即祥林嫂的经历入手,为何加入第一部分?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即内容)的曲折生动上,还要学会思考作者在文章的结构布局(即形式)上的匠心独具。

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我”的身份、经历、思想入手,了解“我”的性格。

多媒体设计:使用图表,简单明了地把“我”的各方面信息列出,让学生迅速概括出性格特点

我是一个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有与旧思想旧世界断绝的新思想,即所谓“新党”。所以“我”应该是有学问、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同时“我”又具有懦弱、逃避的弱点。

②“我”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是否具有必然关系?

多媒体设计:利用不同的背景颜色烘托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与祥林嫂的心情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渲染祥林嫂命运的悲惨,为整个故事奠定一个灰暗、凄凉的基调。

答案是肯定的。必然关系表现在我作为一个有学问、有良知的、有同情心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应该同情、帮助和拯救。但是,我的胆怯懦弱和逃避让我虽然对祥林嫂深表同情,但是却无力挽救;直至最后彻底放弃,甚至让自己渐渐忘记,内心渐渐舒畅。从而,使悲剧更增添了一层悲凉。

③小说中的“我”与作者是否是同一个人?

设计意图:对于作品中的“我”,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和作者相混。利用叙事学的理论加以明确,会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

事件中的“我”与作者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在事件中讲述故事的人。这个人在叙事学中有个专有的名词,叫做叙述者。文章的作者只是负责记录讲述的故事。所以,“我”要加上引号作为特定称谓,代表特定的意义。

3、安排第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为故事的展开铺设悲凉的背景,为悲剧的形成探究深刻的原因。

多媒体使用:将背景变化为凄惨、悲凉的画面。烘托悲凉的气氛。

小结:历史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种手段,对各种人间悲欢离合之事的记载与对社会兴衰发展规律之昭示,不仅具有意义,更具有“意味”。——《小说叙事学》徐岱

4、第二部分详细叙述祥林嫂的故事,使用了第三人称。人称的变化对故事的讲述有什么作用?

多媒体使用:设计图片分别表现“我”的视野范围和掌握全局的全知者的视野范围。让学生明白视角的含义。

第一部分站在“我”的角度,祥林嫂也是我眼中看到的祥林嫂,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若使读者对事件的了解既全面又真实。仍然使用第一人称是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只能用第三人称。下文对祥林嫂的一生经历遭遇要进行更完整、更深切的介绍,全面的讲述祥林嫂的经历,刻画与之相关联的各色人等的面孔。就要求只能采用第三人称视角。

在叙事学中,第三人称称为全知视角,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只有这样才能解答读者的疑 ……此处隐藏18640个字……p>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

1、设置悬念

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作业布置

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不拘定论)

导语“多乎哉?不多也!”咸亨酒店里,那穿着长衫,吃着茴香豆的孔乙己的形象,同学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名人——祥林嫂。善良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亚里士多德

理论支持顾泠沅老师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顾泠沅老师的活动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祝福》说课稿10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举杯祝福》一课!我将从教材浅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 教材浅析

《举杯祝福》是人音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个内容。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和风俗人情。《举杯祝福》是一首新疆乌兹别克族民歌,歌曲结构工整、曲调优美、节奏富舞蹈性,充分表现了乌兹别克族人民对繁荣的祖国和美好生活的衷心祝福。随着六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强这一特点,应用音乐的表现力与旋律的美,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是本堂课成功的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因此,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举杯祝福》,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创编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舞蹈模仿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乌兹别克族民歌、曲调优美和欢快的舞蹈,增强对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用歌声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同时了解乌兹别克族的风俗风情,在学习感悟中,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学会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

2、加入舞蹈的元素,将音乐与舞蹈进行自然的融合。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他们都能诱发儿童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六年级的学生好模仿、爱表现,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艺术素养,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常凭兴趣做事,因此,本课的设计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导入、节奏律动、合作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

三、 教学过程

(一) 歌曲欣赏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通过课件展示,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时让学生欣赏几个常见少数民族的歌舞及服饰图片,把学生带入56朵花这个单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二) 走进乌兹别克民族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本课主题,介绍新疆乌兹别克族以及它最常见的民族乐器,如都它尔、弹布尔、手鼓等,着重介绍本课的重难点-课堂打击乐器手鼓及其演奏方法,学会它的典型节奏 (出示卡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乌兹别克族的热爱。

(三) 歌曲教学

1、首先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2、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如何“听”音乐。“听”是理解和感知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艺术时间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放在首位。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听入手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从速度、情绪、力度、节奏等方面思考对歌曲的感受,逐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

3、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抓出这首歌曲的主体节奏(教师示范)。

4、然后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课堂打击乐器--手鼓练好以上节奏型。

5、在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手鼓基本节奏型的前提下,复听歌曲,引导学生边听歌边用手鼓为歌曲伴奏,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教师用手鼓示范一小段)

6、接下来进入学唱新歌部分。播放歌曲录音,全体学生跟着哼唱旋律,从整体上熟悉歌曲,为后面的填唱歌词作铺垫(两遍)。

7、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能够自主的学唱旋律,在哼唱两遍后,学生们跟着教师琴声齐唱旋律,在演唱时注意歌曲节奏。

8、 在旋律唱熟唱准的前提下,学生们跟着教师琴声自主的填唱歌词。在教学中给学生解释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别比亚拉”是表示欢呼声的衬词,原意是一碗酒的意思。

9、 接下来全体学生完整地随琴演唱《举杯祝福》这首歌曲,注意保护嗓子,不要高声喊唱。

10、为了贯彻打击乐器进课堂的宗旨,在新歌完全学会的前提下,运用我们已经学会的手鼓打击节奏 ,随琴边唱歌边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

11、 反复练习几次后,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人随琴唱歌,另一部分人用手鼓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然后互换角色。

(四)拓展练习

新疆乌兹别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们的舞蹈非常热情而富有感染力。我们先一起来学习几个最常见的新疆舞动作-托腮手和托帽手(教师示范),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将艺术领域的舞蹈融入课堂,丰富课堂形式教学。

下面进入歌舞表演时间,我给大家表演一段新疆舞,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来和我一起,其他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我们伴奏,在欢快的歌舞声中结束本课!

四、教学评价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适合儿童年龄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艺术领域的音乐与舞蹈进行自然的融合,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获得审美的愉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祝福》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