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3-11-25 09:55:08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这一活动内容灵活丰富,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我尝试将幼儿关注的重点引导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字"上来。以中班科学活动《找数字》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并能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定活动目标如下: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对数字感兴趣,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活动的重点难点是寻找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活动准备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本次活动,真正体验"生活中的数字",我和幼儿共同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物体或图片(手表、闹钟、日历、尺、磅秤、药瓶、家用电器、温度计等),陈列在室内,营造一种"家"的氛围。其次,我还准备了一些源于生活,但孩子们不常见的实物、图片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教师通过观察法、操作法、引导法、游戏法,让幼儿在学习中能愉快轻松,从中学到知识。

第一个环节是幼儿介绍自带的有数字的实物,说说物体上的数字各代表什么意思。由于实物都是幼儿自带的,他们有话可讲,在轻松愉快的讲解过程中成功的引发了幼儿对之前学到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下来的活动开了个好头。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还在哪些地方或物体上见过数字,并猜想其表示的意思及功用(如门牌、车牌、交通灯、声音分贝等)。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讲述、猜想这种方式,来激励幼儿畅所欲言。当幼儿猜想得到证实的时候,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其他实物或图片,启发幼儿说出每种物体上数字的用处。我觉得这一环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此处教师出示的是平时幼儿不太注意的物体,这将幼儿的观察引向深入,引导幼儿更主动的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第四个环节通过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数字怎么办?"引导幼儿思考、大胆讲述,通过假想没有数字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更真切的体会数字的重要性。

这四个环节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的第一条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整个活动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选择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和积极性。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打开自己的宝藏》。

一、教材分析

“打开自己的宝藏”是人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三框内容。本单元紧承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青春自画像》的教育主题,直面青春期常见的尊严问题、挫折问题、如何全面看待自我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勇对挫折,珍惜生命,并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打开自己的宝藏”这一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认识什么是潜能?潜能是金矿;认识人类的潜能在不断超越“极限”;每个人都有潜能;学会如何开发潜能,掌握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分为四个框题,分别是“潜能是金矿”、“我也有潜能”、“开发潜能”、“打开自己的钥匙”,帮助学生掌握挖掘自我潜能的几种途径和方法,学做一个优秀的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可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完美倾向,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的不足耿耿于怀,希望自己能把这些不足统统去除。其实,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能力特长,每个人都没有必要盲目地和别人比。本课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对自己的容貌和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去评价自己,形成敢于挖掘自身潜能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应树立“我就是一道风景”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认识什么是潜能?潜能是金矿;认识人类的潜能在不断超越“极限”;每个人都有潜能;如何开发潜能,掌握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

2、能力:掌握挖掘自我潜能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欣赏自己,培养自信心,尝试着做一个不断挖掘自我潜能的快乐人。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应该是:认识什么是潜能?潜能是金矿;认识人类的潜能在不断超越“极限”;每个人都有潜能;如何开发潜能,找到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

五、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要服务于学法,基于上述设计理念,以及对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以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了情境体验法和故事感悟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等方法。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感悟、情境体验,这些方法的运用将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故事激情,导入新课,然后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有效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灵活运用“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等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吸引学生实实在在的去感受和关注什么潜能?帮如何开发潜能,找到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通过阅读、体验、感悟,得到情感的升华和内化,将知识变成能力。

六、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新课。我选取了奥运会举重冠军龙清泉夺冠的画面。旨在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理解什么是潜能。然后,因势利导,由学归纳出“潜能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未发挥出来的能力”。

2、潜能是金矿。“金矿”是啥样,谁也没见过,金子也许学生还知道。为了让学生懂得潜能的价值,我选取了霍金—物理学家;爱迪生—发明家;当牙买加人博尔特在纽约田径大奖赛以9秒69刷新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等几个典型的事例。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学生就会得出:“潜能是金矿!人都有潜能;人的潜能开发出来后,如果得到社会认可, ……此处隐藏13343个字……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

②.朗读法。

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声声慢》歌曲

听完歌曲大家有什么感觉呢?这首歌曲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接下来大家来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2. 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 鉴赏意象,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写到:“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完成该词的教学重点目标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在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与作者的另一首词《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剪梅》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同的信息:

A 雁 “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

B 花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C 独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D 愁

不同的信息:

A 月与梧桐、细雨

B 酒

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 声声慢》则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4.学生朗读,具体体会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 提问:七组叠词分别写什么?寻觅什么?结果怎么样?仔细体会这一句的语言特点。

B 古x写愁的诗句同学还记得哪些?“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的“愁” 有什么特殊意味呢?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方法 。

5.提炼信息,概括手法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艺术手法

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设计意图:关于该词艺术手法的知识点,已经在鉴赏意象的环节中散落在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提炼信息既考察了学生听课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6.总结巩固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7.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七.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23:作业

8. 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亡 孀

国 愁 居

之 之

痛 沦 落 之 苦 悲

(五) 教学小结与反思

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整节课主要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通过比较学习《一剪梅》《声声慢》,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第三板块,具体体会语言特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说、读、写等训练语文能力的活动均有合理恰当的安排。

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不在于“读”与“讲”,而在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这样,以“品”为中心,让“读”和“讲”为“品”服务,成为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偏弱,这节诗歌鉴赏课有不少学生无法真正领会,但我想,经过长期的品读,学生的鉴赏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