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5 09:55:14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 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 ……此处隐藏43127个字……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⑶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语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附:韩愈名字的传说】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人个新名字。

师说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 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 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 由《马说》导入

2.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

1. 骈体文

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

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三、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 疏通文意

2.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

从教师的职能作用来正面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道之有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

1. 疏通文意

2.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 本段分为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层,对比论证。

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把为子择师而自己却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三)第三、四段

1. 疏通文意

2. 第三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 第四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四、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 运用排偶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气势,而且有一种音节的美,在语气上也很自然流畅。

2. 语气语调婉转多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嗟乎”,“呜呼”(语气词加强感叹)

“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

“吾未见其明也”(判断语气)

“其可怪也欤”(感叹语气)

《师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