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1这篇散文是王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早年曾与王维隐居终南山。互相唱和。后王维得辋川别墅、裴迪成为座上常客,查“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宾主咏辋川二十景,各成绝句二十首,这就是著名的《辋川集》。秀才,隋及唐初的取士科目名,后用对文人学士的敬称。
这篇短文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其写景部分,形象鲜明、生动,声韵和谐。景物描写也很有特,点。写冬景和春景的两段,几乎全用四字短句,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冬末和仲春美妙的自然景色,如第二段,作者将山水、月色、林火、村落、犬吠、钟鸣等景物融为一体,写出了冬夜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迷人景色,其中有静态描写,有动态刻画,动静相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人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
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
从课题人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以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教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
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1、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教师点拔,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梧到共同的深趣。)
2、可能会有学生说不应邀,因为他要忙于考试,他对官场还寄予希望,两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来啊!(教师不限定答案,鼓励更开放性地理解。那么蓝田山一带有怎样的羌景?紧承着过渡到景物描写的品味。)
四、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诗情画意及语盲筒约淡雅的特点
1朗读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
(1)找出此段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发现景物前多用“清”、“寒”、“深”等词,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幽、空灵的意境。
请学生挑选一些字来谈谈感悟,如“疏钟”可以想见钟声清润悠扬,疏疏落落,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显出静中之动,有种缥缈韵味。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表现的画面。总结作者在描写中运用的技法。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绘画,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的文也有此特色。此景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景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相应和。细致地表现了光色和音响变化,语言精美,音节舒缓,表现了山水的幽静和作者内心的静谧。
(3)这样的冬季月景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
可能许多学生不喜欢,因为太冷寂、太凄清甚至有点寒意森森。也可能有人会说意境很优美,但让自己长居此地就不情愿了。
(4)为什么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冬夜在王维眼中却是优美动人的呢?
借此可适当介绍王维对佛教和禅学的极大崇拜,禅宗思想对其诗文感情格调的影响。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笔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许正是作者内心禅意的表现,也是作者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的折射。王维,字摩诘,名与字来源于佛经《维摩诘》。有人说王维心中有座“佛”,可见其晚年内心的平静和甘于寂寞。难怪有人称王维为“诗佛”。
2朗读第三段中写景的句子:
(1)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色彩明丽,生动活泼,富有朝气)让学生通过联想描绘文中所写景物,体会景物的意境。
(2)启发学生,从此段所写的事物(草、木、山、鱼、鸟等)联想毛泽东的同《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思考两段描写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毛泽东笔下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万山”、“层林”意象阔大,“红遍”、“碧透”绚丽多彩,豪迈乐观。而王维笔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图。意象并不壮阔,色彩明丽却并不绚烂,再让学生通过炼字来加深理解,比如轻鲦“出”水的“出”,有轻柔之感,少力度;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就显得刚劲有力的多。同样“露湿青皋”中用“湿”而不用“滴”和“坠”,声响更细小更轻微,甚至难以察觉。整幅画面生机盎然而又冲淡闲散。
(3)“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学生谈谈感悟。
①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作者对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自然万物有相敬相和的亲密关系,因而对佳山丽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能更细微地去领略和感知自然界的净美与和谐。春景中自然万物均生动活泼,自由舒展着自我,那份闲适使作者极想与其融为一体。欣赏美景,观照心灵,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希望能够物我相亲,与自然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相处。
②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人生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此处隐藏8497个字……期的书信体散文抒发了一股源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用轻灵婉转的笔调营造出一种近乎小品的格调。
作者写景是为了让“山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情怀”。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的邀请之意。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另外,文中“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深趣”一词能反映作者内心。春景中自然万物均生动活泼,自由伸展着自我,那份闲适使作者极想与其融为一体。欣赏美景,观照心灵,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此外,热爱大自然,也是作者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在景物中寄予了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
三、全班再次朗读全文。
四、小结:
这虽是一封书信,但可以说它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一首赞美自然风光、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五、作业
假如你是裴迪,请你就“是否接受邀请”写一封信回复王维,字数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景情
冬夜图:以动衬静,以声写静,作者内心的静谧
绘声绘色寂静而清幽寂寞、遗憾
实写对朋友的思念
春日图:动静结合对大自然的热爱
虚写轻快、生机勃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朋友同游的热切期待
借景抒情
赖以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语言的能力;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及构思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景物描写,理解作者“文中有画,文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难点:把握文中作者借助景物描写表达主旨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
1.识名家:举作者名篇中诗句引入作者介绍,并以《山居秋暝》为例体会作者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特点。文本教学:知前因:概述写作背景 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写了许多诗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
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正字音:播放录音,PPT展示生字词拼音,学生识记后朗读,体会本文大意。
猥(wěi) 憩(qì) 饭讫(qì) 玄灞(bà)辋(wǎng)水沦(lún)涟(lián) 舂(chōng) 相间(jiàn) 曩(nǎng)昔 仄(zè)径 蔓(màn)发 轻鯈(tiáo) 青皋(gāo) 朝雊(gòu) 驮(tuó)黄蘗(bò)积文言:
(1)学生讨论文中重点字词意思,PPT展示相关知识,教师讲解指导;
(2)请学生翻译文段内容。梳文脉:掌握文章段落大意
第一段:概述自己出游的经历。
第二段:描写故山冬夜的美景及对往昔的回忆。
第三段:铺叙故山春日的美景,对好友发出热情邀请。
赏美景:鉴赏课文第二、三段景物描写内容 内容 第二段 第三段 图画 故山冬夜图 山村春色图 景物 清月,辋水,寒山,远火, 犬吠,夜舂,疏钟 草木,春山,轻鯈,白鸥, 青皐,麦陇,朝雊 特征 幽寂清寥 生机勃发 描写手法 以动衬静,以明托暗, 以声显寂,实写 动静结合,色彩明丽,虚写 论情理:掌握作者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作手法提问:作为一封书信,王维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解答:①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
②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
③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借景传情,借景寄意品美文:理解作者“文中有画,文中有诗”的写作特点文中有画:
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两幅色调各异的水墨山水画,表现出对友人思念之情深,寄寓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理想,传达出一种清高恬淡的艺术趣味。文中有诗: 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增见解:拓展延伸 以作者《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为例进一步感悟作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 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歌选取了“寒山”“秋水”“茅舍”“暮蝉”“落日”“炊烟”一系列意象,构筑了一幅恬淡闲适的秋日黄昏山林幽居图。
寒山随着季节变得郁郁苍苍,秋水每天舒缓的流向远方,诗人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门口,迎风细听着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就要落山,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的飘起来。 自然风景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令人陶醉。固基础:作业布置:《全优课堂》P48—P5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鉴赏提示: 王维晚年隐居在终南山,体验了山中四季轮换的景色,充分领略了终南美景。他不愿独享,便写信热情邀请诗友裴迪同游。信中重点描绘了春景和冬景,融月色、水光、林火、村庄、犬吠、疏钟为一体,声色相宜,动静结合,将冬景的清丽淡远神形兼备地传达出来了,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本文又多以四字句为主,音韵和谐婉转,富有诗的节奏感。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译文: 现在接近十二月末,山中景物优美、气候宜人,故居的这座山很值得游赏。你正在温习经书,不敢轻易打扰(你),(我)便独自一人去山中,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才离去。
(归途中)涉过灞水,清朗的月亮映照着城郭。夜间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的波澜随着月光起伏荡漾。还有远山上的火光在树林间忽明忽暗。还可以听到从深深地小巷里传来像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村中舂米的声音,又与庙宇传来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此时只有我独自静坐,僮仆都已休息,常常回忆起往昔(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携手赋诗,在小径间漫步,在清流旁伫立。
待到来年春季,草儿转青,树木萌芽,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绿,小鱼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水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野鸡鸣叫,这美丽的景色不久就会有了,你能与我一起来游赏吗?如不是你这样天性高雅脱俗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相邀呢。然而,这山中有着浓郁的情趣啊!千万不可忽略。托运送黄蘗的人顺便带信给你,不一一详述,山中人王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