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25 09:55:30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玲玲的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静心反思,比赛课堂的那一幕幕又展现在脑海中,或在心底欢呼,或愿面壁反思,但对自己来说,却都是“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以为课堂中的亮点。

一、巧妙开头,使陌生的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以“夸奖”孩子们为契口,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这个深爱他们的周老师,其实愿和他们做朋友,畅游语文课堂。我们互相夸奖,使孩子们的劲头十足,兴趣盎然。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让学生在读中悟。

四、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坏事变成好事的情况吗?”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最后拓展部分,让学生说的不够多,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

掩卷深思,这次赛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抓住一切向名师、优秀的教师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从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2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玲”字及词语“楼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品词析句,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白衬衣、绣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习字

1、(出示一件被钩破的衬衣)同学们,昨天李老师在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把衣服给钩破了。这是李老师最心爱的一件衬衣,可是现在不能穿了。谁能想个好办法,让李老师重新穿上这件漂亮的衣服?(学生反馈。预设:在钩破的地方绣上一朵图案。)

2、(贴上绣花)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在钩破的地方缝上绣花,这件衬衣似乎比原来更漂亮了。从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得也是这个道理。(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4、“玲”字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谁来读读?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导读准后鼻音)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齐读课题。“玲”字还是要本课要书写的生字,谁来教教大家该怎么写?(指导书写“玲”。)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己想办法认记生字。

2、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谁来提醒下大家?(正音)

3、(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老师给这些生字都找了个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自由认读、全班齐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不带拼音的词语你们认识吗?(分男女读、开火车读。)

5、为了奖励同学们读得好,老师特意为你们找来了课文的动画,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仔细倾听。

6、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7、指名分段朗读,反馈、正音。

8、全班齐读。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2、师生交流、反馈: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①指名回答。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③理解词语“端详”(可以换成哪个词?哪个更好?)

④配动作表演“满意地端详”。(板书:漂亮、弄脏;满意、着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①指名回答。(板书:开动脑筋、画上小花狗)

②对比两张“画”,学生谈谈感受。

③指名朗读爸爸说的话。

④这里的坏事指什么?

⑤指导朗读爸爸的话。(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⑥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从爸爸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①全班回答。

②板书:满意、得奖。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板书:遇到困难,善于思考,坏事变好事。)

3、欣赏“名人名言”

五、指导书写“楼、梯”

1、(出示生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此处隐藏6575个字……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般明了。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的悟(理解文章)——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其实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2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两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1、识字教学结合实际理解,如“端详”一词挖掘出来的时候,让学生结合动作理解,学生接受快。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没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文中的玲玲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教师还是很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的。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师是很难预设的,它需要教师灵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这一教学环节,起初学生并没有很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在画上画上小狗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领会玲玲在遇到困难后,认真思考,动脑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3

《玲玲的画》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急得哭了起来,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条小花狗。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站在玲玲的角度,想想遇到这样的坏事情,会有多着急,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并通过朗读把她的急切心情读出来,而后来她的心情大变,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

为了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我让他们先结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从中受到的启发,起初学生并没有很深的感悟,我便引导学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在画上画上小狗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领会玲玲在遇到困难后,认真思考,动脑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学生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很多精彩的实例来。

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大概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的缘故吧,他们的例子都脱离不了课堂,家庭的小圈子。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4

记的自己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留下印象更深的并不是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毕竟这些道理是我们耳熟能想的,做为一个母亲,我更佩服的是爸爸的那片刻的“仔细看了看”,和那不露声色的“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聪明智慧的爸爸用自己轻轻的一句提醒,让女儿通过自己的实践,在自己的动脑筋解决问题之后,将道理阐述,对于孩子而言,道理就不是硬邦邦的灌输了,接受也就显得容易的多了。不管是作为老师,亦或是母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有效的教育策略都是我必须学习的。

可是,也是那么一次的《画画》,儿子的画画,我用的“越刍代办”使儿子与“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这一道理擦肩而过,曾使我懊恼不已。(文章附后)

于是,当我抛出:为什么玲玲弄脏的画怎么会得一等奖?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于玲玲的那句话,以及写爸爸的两句话,在学生分析之后,不知怎么,我的头脑中就蹦出了发生在儿子身上的这件事,我就这样讲述起来。学生听的十分的认真,因为他们对扬帆起航很熟悉,学生听的也很入境,有时还发出一阵阵笑声,我知道那是他们对扬帆起航的疼爱,所以,当我再抛出问题时,那气氛可够热烈的。

师:小朋友,知道扬帆起航为什么对那幅改后的画不感兴趣吗?

生:我知道,我知道,那画不是他们自己改的。

生:老师代他们改了,他们不满意。

师:那么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扬帆起航,你们要记住: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

生:扬帆起航,你们要自己动脑筋啊!

生:扬帆起航,没什么好生气的,那么要自己想办法让坏事变成好事啊。

(哦,学生的劝说可紧扣中心哟,一副小大人的样子。)

生:老师,我还想说说您,可以吗?

(我正期待着呢。只是小鬼竟懂得用“您”,懂得用商量的语气。)

生:老师,您应该让他们自己改,您不应该自己改。

生:老师,您自己改,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坏事能变成好事呢?

生:老师,您怎么不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啊!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1.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如:“端详”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学生懂得快。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要注意的地方)后再书写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导抄写句子,不光要注意写准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写。就这样,紧紧咬住字词不放松。

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意一句一句地抄写。就这样,紧紧咬住字词不放松。

3.爸爸的话是文章的主题,我设计“玲玲改画后心情是那样的高兴,但更让他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交流后,“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再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由于是第一课时,生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写字的时间还是少了点。教学语言不是很严谨。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