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2《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演化而成的一个故事。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描述了母亲在孟郊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情景。后半部分引出诗歌,介绍了《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纯美,感情真挚。全文用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语言渲染,感悟母爱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仔细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语句。感情朗读,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就连星星都已经——困得眨眼,可是母亲却不顾疲倦,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是多么疼爱啊!请学生更加深情地朗读。接着,老师进一步渲染: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人们进入梦乡的深夜,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油灯的光线是那么的微弱,母亲缝得眼睛都酸了,可是,母亲却还是——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中,在插上翅膀的想象中更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更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二、情境表演,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我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一下母亲对孩子的牵挂、难舍和担心。但是,千言万语凝成了一句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进一步感受母亲的牵挂!
三、联系生活,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阳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每说一件自己要做的事,我就追问:你这样做了,就可以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了吗?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我们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母亲的恩情对我们孩子来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像孟郊这样的大诗人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在他50岁那年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3《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涵的纯美意境,真挚感情。课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的 ……此处隐藏12212个字……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而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想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感悟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教学重点
如何让孩子将《游子吟》这首古诗中的诗句在问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以及引导孩子感受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关心,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歌曲引入
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唱完这首歌,小朋友们想到了谁呢?
(我们的妈妈)
2、看图揭题
是啊,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母亲,与她给予她孩子的爱的事情。
[板书:母亲的恩情]
恩,读ēn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
3、人物出场
(1)出示孟郊母亲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这位老妈妈是谁的母亲呢?
(2)相机出示孟郊图。
[板书:孟mèng郊jiào]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二>学习生字
1、过渡: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想知道诗人母亲怎样的慈爱和关心,使得诗人写出这首小诗的吗?(想)那就请打开课本读一读吧!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怎么办呢?(用笔圈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3、学习生字
<三>理解课文
1、配乐欣赏《游子吟》
[板书:《游子吟》]
引导生看文第四段
范读,领读,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
2、设疑引读
(1)第一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临行密密缝”相关联的段落句子。
(第一自然段,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2)第二自然段
再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意恐迟迟归”相关的段落句子。
(第二自然段;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孟郊而是用儿子呢?
(因为文中这句话前一句“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已经有了一个孟郊,后面这句若在用,就重复了吧。)
说的很好,作者是为了避免重复用词呢。
让学生借助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恩母亲的句子。
(3)第三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关的段落句子。
(第三自然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出示词语“抚摸”、“注视”、“心理想”,引导学生抓住它们间的联系。从而让他们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
顺便讲乌鸦反哺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
指导朗读,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段末的反问句和感叹句,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第五自然段
母亲的慈爱和关心,让诗人感激,永远记得。
出示“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指导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激之情。
出示:孟郊永远不能忘怀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为什么一个说“不能忘怀”,一个说“永远铭记”?
这个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是比较难的,可引导学生看文章的题目《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在句子前,是被强调了,在用上永远铭记这个词语,更能表达诗人的感恩之情。
课堂练习
1、 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 比一比组词。
补( ) 摸( ) 恩( )
扑( ) 漠( ) 思( )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 )身上的衣服,( )那又( )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 )不就像这( )吗?沐浴着( )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 )啊!
课后拓展
1、口述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我们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给你的父母做一张贺卡,把你对他们的爱写在上面。
五、板书
母亲 —— 铭记 —— 孟郊
(的) (50岁)
夜深 恩情 游子吟
清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日出 景——小草 太阳
情——自己 母亲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三幅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我没有按部就班,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教学,而是从《游子吟》这首古诗入手,引导孩子吟古诗在文中找对应句子,循序渐进段段突破。如何让孩子将《游子吟》这首古诗中的诗句在问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以及引导孩子感受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关心,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是我上好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