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导入2:【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特别爱读课外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小丽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6.4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 “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求 “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那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你想通过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预设:
生1:元角分的知识
生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3: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合理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来解决新知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和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2,自学例1。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重点思考:“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因为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含义不同,个位表示几个1,十分位表示几个十分之一,百分位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学生3: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师:那该怎样计算呢?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时,从最低位算起,这道题也就是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满10,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0,十位上写1。那么6.45+4.29=10.74。
首先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这个算式应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那么6.45-4.29=2.1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比较内化
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我们一起来比较分析。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从最低位算起。
学生3: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学生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可以交换加数的 ……此处隐藏9206个字……国旗、选手名字很陌生,读起来甚至很拗口,这些都不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直接出示计算题目,让学生尝试计算。计算题目分为三个层次:相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不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整数与小数的相加减。
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最后集体展示。
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不足之处:应设计改错题目,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我们不可能走进两个完全一样的课堂,正如“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学如棋局,如何提升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我想只有:厚积薄发!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410月11日在丝绸路小学进行了说课,丁老师在评说课时,提到我的课堂设计中有很多“假”的东西,回来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底哪些东西是假的?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丁老师可能是因为我创设的情境不够真实。(这是我的猜测,不知对否?)比如由于营养不良,聂老师我的身高只有1.54米,丁老师说,影响身体生长的原因有很多,怎么能说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呢?是的,非常赞同丁老师的说法。因此,在上课时情境的创设做了一定的修改。其实这里的目的本想通过自己不高的这一实例,教育学生只有爱运动,不挑食,才有可能长高。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表达方式的欠妥,实际上是会向学生传递一个错误信息的,今后一定会注意。
(一)小失误赢得了时间。
课的开始,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可能误点鼠标的原因,出示情境图的同时,要解决的问题也同时出现了,是把课件倒回去,让学生根据情境图重新提问题,还是直接让学生看着问题列式解答?我选择了后者。课后,得到了同事及评课老师的赞同,认为在这里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没有必要,完全可以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解答,为后面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赢得时间。这也与正在进行的远程研修中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例的设计意图不谋而合。
【绿色课堂要求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通过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竖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紧紧扣住新知的生长点,为探索小数加减法奠定基础。】
(二)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
算理必须要让学生感悟,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理解,算法是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对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总结。”算理、算法就是根与叶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不能割裂的。算理是计算的基础,算法是计算过程的归纳。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1、通过计算1.43+0.17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得数的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一般把0去掉。2、通过计算1.6-1.54列竖式时有的学生1.6-1.54,有的学生1.60-1.54,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了为了更好的对位,好算,当被减数的小数位数和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在1.6的后面补0,使其成为相同位数的小数。并借助学生的真实错例1.6-1.54=0.14来纠错,在纠错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对“对齐小数点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相互质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的错例引发的精彩。
在练习5.28+1.3时,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5.2 8+ 1. 3
【借助学生真实的错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小数点对齐的目的是让相同数位对齐,在评课时张丽梅老师说到总以为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一定会对齐,没想到即使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有不对齐的时候,对在学生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很是意外。在这里更要让学生明白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的道理。】
生:老师,××同学做错了。
师:我们在做小数加减时,要求小数点对齐,这位同学做到了,怎么还错了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8在百分位上表示8个百分之一,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师:你的语言表达真完整,老师佩服你!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比较简单,课前并没有熟悉学生,没有和学生进行课前沟通,我认为孩子能表达的如此完整,思路能如此清晰,真是了不起,同时也看出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遗憾
1、在最后一道解决问题中,学生用了很多种方法,非常好,但我以为时间到了,没有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做法,而是小结,布置课后算一算自己书包里的书一共多少元?匆匆下了课,结果评委老师说,还有四分钟才到点,我让学生汇报完,再小结,时间是正好的。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
2、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下面是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也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