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摸春天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触摸春天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触摸春天教案 篇1课前体验:蒙上眼睛,体会看不见的不便、困难与痛苦。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连接,学生从来没有体会过盲人生活的诸多困难与不便、课前安排这样体验活动,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创设情境:
伴随着《春天在哪里》歌曲,课件出示多姿多彩的春景图。
2、师在学生的一片赞叹声中导入:
春天多么美好呀!可是有一个小女孩却永远看不见了,你会怎么想?
3、小结:
身体上的残疾并不能阻止他们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画面,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不能亲眼看见这美好的春天,该多么痛苦,引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心。
二、初读课文,走近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与学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走进故事
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把有关句子画下来,并仔细想想这些句子的含义。
2、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⑴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① 引导学生抓住竟然、奇迹等词语,体会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能准确抓住蝴蝶的出人意料和不可思议。
② 神奇的灵性是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神奇的灵性实际上是安静对春天的热爱。
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⑵ 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①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和文中语句谈安静的内心感受。
② 引导学生闭眼想象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个地方会是什么样的?
③ 这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④ 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⑶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望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首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① 引导学生理解张望,安静是个盲人怎么张望?让学生联系文中插图,联系自己的动作理解安静虽然看不见,但她用心想象蝴蝶飞走的画面,她向往着飞翔,感受人生的美好。
② 指导学生看插图,你觉得小女孩此刻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感悟小女孩虽然看不见,但她丝毫不悲伤,依然快乐地生活着,说明了小女孩热爱生活。
③ 带着你的体会读这句话,可配乐朗读。
师导话:是啊,安静是如此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⑷ 出示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① 自由朗读这句话。
②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 小结:
小女孩安静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她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春天,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设计意图: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最关键的语句段落,引领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读中感悟,以读见悟。这样既理解了文中重点句子,体会到了主人公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的感情,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交流资料,深入情感
1、学生交流资料。
2、播放《千手观音》,师在音乐中动情导语:这是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的人。他们听不见音乐,但他们用自己心去感受,用他们优美的舞姿,感动了全中国,因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再次出示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揭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道理,学生在体验、品味这句话的时候,让他们联系实际中的感人故事,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体会生命的价值,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联系自我,升华情感
1、这些残疾人都如此热爱生命,那我们呢?让学生联系自我说感受。
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出示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只有热爱生活,自己的世界才会变得更精彩。
六、布置作业,课文延伸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题的板报。
触摸春天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思考练习题”重点来体会。
教学过程
一、梳理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谁说说这篇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说后,相机板书:
故事的主角是谁?(安静),安静是个什么人?(盲童)
(板书:盲童安静--触摸春天)
二、体验盲童初感奇迹
1、我们闭上眼睛,体验一下,你的眼前一片漆黑,盲人的眼睛看不见色彩,盲人的眼睛看不见世界。
2、“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可是安静却却看不见春天。
3、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安静却着着实实地触摸到了春天,她的内心中的春天,和我们一样的丰富。她做到了一个明眼人所做到 ……此处隐藏13388个字……师:她为什么能看得见?
生:她心中有一双眼睛。
师:是啊,所以她不仅看见了鲜花,蝴蝶,还看见了蝴蝶划过的美丽的弧线。
教师活动: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盲人的世界是一片漆黑。再反问:“作者为什么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安静的内心世界?”以此引发学生再度走进文本,去寻找依据,并用教师的评价语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她那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还装着些什么呢?”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活动:在亲身体验了盲人的世界是一片漆黑后,顺理成章的走入安静的内心去体会她的那片天空。谈一谈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自然而然的找出文中的依据,揣摩其中的滋味,来体会作者的用词是准确的,安静的内心的确装着整个春天。
预期效果:期待着学生不是就这句话来谈自己的理解,而是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到这个盲童的乐观,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无限热爱。在透彻理解了文本后,还能说出她的内心还装着哪些多姿多彩的事物,以求理解高度的上升。
四、明理,升华
1、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谁都有生活的……缤纷世界。”)
齐读句子,说说你的感受,也可以简单记下你的所思。
(本环节教师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感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学情预设
1、结合文本内容谈。
2、结合生活实际谈。
评价预设
1、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谈,不错!
2、对,我们每个人,不论你是否健康,只要热爱生活,就能创造一个缤纷的世界!
是啊,象张海迪这样的残疾人都能做到,更何况我们呢?
师:带着我们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谢谢大家,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就如这多姿多彩的春天,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就能拥有缤纷灿烂的世界!
五、赏读、背诵
1、一篇好文章读上百遍也不够啊,再来读一读,把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背下来。
学情预设:
1、第三段
2、第四段
3、第六段
4、第七段
评价预设
1、你被安静那份执著的爱深深地感动了!
2、这神奇的一瞬吸引了你。
3、安静心中那双明亮的眼睛让你为之一动!
4、你一定读懂了蕴含其中的道理,真棒!
2、这节课大家的收获都挺大的,祝贺你们!
[教学反思]
捧读课文,我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解读,这样一个浪漫而又意境隽美的故事孩子们一定很喜欢,可是他们能感受这生命的美丽和安静所诠释的生命的权力吗?对此,在教案的设计中我力争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在一步一步地踏实走来,最终明白课文蕴藏的道理。授课之前我进行了很多学情预设,暗自猜想课堂上一定会稳而不慢,活而不乱。可是,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自主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体,预设的过多过死,学生的自主就会受到约束。而教学的有效进行正是在教师的预设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前进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文本、学情随机调整自己的预设,才有可能在教学互动中形成新的语言、思想。孩子的思维是鲜活的,智慧是跳跃性的,当我问道:“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真是一个奇迹?”时,树林般的小手纷纷举起,可他们的答案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设。当学生抓住了关键语句,我正准备见好就收时,一个声音传来:“我还找到了一处!”。唉,真是添乱,但我的责任感告诉我,不能就这样一棒子打消他的学习积极性,可能此时的一句话会诞生一个未来的文学家,也可能会让一个天才从此埋没。瞬间的思考后,我送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真高兴,我又发现了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多读几遍,你肯定会有比这更了不起的发现。”巧妙的评价既避免了发言学生的尴尬,又顺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此文人文性比较强,课堂中,随着孩子一起品味美文、体味哲理,是一件快乐的事,但也不能对其工具性有所偏废。只有坚持以工具性为基础,采用多种方式灵活的训练学生的语言,在对语言的打磨中,方能使学生的体验得到真正的升华。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我引导学生讨论“盲童的世界如何能是多姿多彩的?”,学生有了对文本的深入接触,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到了盲童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无限热爱,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能生动地说出盲童心中的春天是如何的美丽,生活是如何的精彩,课堂又被孩子们天真浪漫的想象,生动优美的描述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再顺势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化为了有声的情感涌动。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此刻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这就是我的一节语文课,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的语文课。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在文本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专家点评]
“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牛老师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紧扣这一语文课程大的教学目标,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去体验感悟,读中去置疑释疑。老师的点拨启发“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理解文本,体验主人翁的内心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产生了情感的体验,不乏许多成功之处:
其一,抓住重点词句的质疑问难,感知读懂文本。你看,从理解文本的开篇以“透析奇迹”为突破口,娓娓讲来,到结尾以揭示本文中心的语句“谁都有生活的……缤纷世界。”让学生明理,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
其二,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充满想象,课堂上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更有活力的生命。特别是对本课的学习,生硬的讲解和讲授是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验文中主人翁的内心世界的。正因为老师把握好教材的特点,才使得对难点词句的教学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其三,激励中学习,启发中思考。课堂上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上进,在启发中不断思考。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设计者,更是学生学习加油站的拉拉队,学生在激励与赞扬声中越发兴趣盎然。
其四,重视朗读品味。重点句,重点段多形式赏读,品读,促进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当学生在读中置疑释疑后,老师一句句激励人心的温馨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到读的成功,读的喜悦,读的快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样的,再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