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枝的学问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剪枝的学问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剪枝的学问教案1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学情分析:
学生对剪枝及剪枝的学问不甚了解。课文又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剪枝的学问”,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去琢磨,去感悟,注意引导学生去认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深入进去,反复朗读体会,把自己的体会交流出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4.明白剪枝的学问,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体会剪枝的学问,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1.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板:剪枝。(指读)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剪枝呀?(生自由说)
师介绍:为保证果树正常开花、结果或为了保持树形,对花木的枝条定期进行修剪。它一般在秋冬或冬春交接时进行。
2.其实,剪枝还有好多学问呢?板:的学问。指读,齐读课题。
3.引导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呀?
(生提问,师帮助整理: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枝有什么学问?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相机在课题上打问号。)
[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序号。
2.检查初读。
(1)检查生字新词。(课件出示)指名读,跟读。师相机点拨。
(2)检查课文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同学重点听听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3.师:通过读课文,你能解决哪些问题了?(生自由答,相机去掉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的小问号)
三、自主交流,走近王大伯。
1.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就已经有了这些理解,真了不起。我们知道文章主要讲了王大伯剪枝,王大伯是个怎样的人呢?(板:种桃能手)理解能手。(只有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才能得到丰富的经验和理想的结果。)什么样的人是种桃能手?就让我们走近王大伯,去好好了解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能够表现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的句子。
2.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五个句子)
(1)出示第一自然段
A.指读。说说你从哪里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圈点:远近闻名。理解,换词。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读出对王大伯的敬佩之情。指读) 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B.齐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第二自然段。划出:去年冬季的一天……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A.说说你的理解。点:挥舞。(指名做动作)
B.对呀,王大伯剪枝动作非常熟练。真不愧是个种桃能手。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谁来读好这句话。(指读1.2)
(3)出示:第三自然段。直线划出: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
A.你从哪里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的?点:别看 其实
(他能一眼就区分出“有用枝”和“无用枝”真是慧眼识枝,经验丰富,真是个种桃能手。)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B.自己读了这段话,你还读懂了什么?(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C.剪掉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看…其实…”这些都是王大伯的经验。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指读。齐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直线划出:春天到了,桃花开了……花间飞舞。
A.这里是写的桃花开得灿烂,怎么就看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呢?(指答)
B.经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桃花开得更灿烂了。(看图、欣赏桃园美景)。
C.这么绚丽,这么芬芳,把小蜜蜂和小朋友都吸引来了,谁来读一读?(配乐指读)从桃园的美丽景致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D.看着满树的桃花好象已经看到又大又甜的桃子了,心里多高兴啊,引读:我和小伙伴们……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配乐读好第四自然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读后批注、进一步贴近文字,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5)出示第五自然段。直线划出: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A.说感受。随机点出“一棵棵”“挂满”:桃子多;“光鲜红润”“胖娃娃的脸蛋”:桃子好。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B. 指导朗读。
[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后获得独立感悟,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汇 ……此处隐藏15638个字……系;
2、通过应用巩固抓关键词和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3、在读讲中,学习运用正反法反复说明道理的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阅读、理解、感悟,明白剪枝的学问的两层含义:
(1)剪去无用的枝是为了来年结出更多更好的桃子;
(2)“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剪枝的学问的第二层含义的体悟;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了解内在逻辑联系及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求得学问: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第26课《剪枝的学问》,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他就是——(王大伯),他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2、(打乱顺序图)看看这几幅图,排列的顺序对吗?(指名说)
应该怎么排呢?为什么?(出示正确顺序和提示)表扬:真会观察,善于思考这应该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3、会用所给的提示,说说课文内容吗?
评价:看来,一件事情的发展是有先后顺序的,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来把事情叙述清楚。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剪枝的学问。
4、打开语文书,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剪枝的?能找到吗?(2-3)好,自由地读一读
直接写剪枝有什么学问的句子有吗?再读读2-3自然段,用笔画出来。(指名读 出示)谁来说?
5、这是王大伯说的一番话呀,你们懂吗?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出示填空:剪去______枝条
留下______枝条) 剪去就是“减少”(板书)
只有一种说法吗?还有谁会说?
如果有学生光说粗壮的枝,引导:就是因为它长得粗壮吗?是啊,剪去的是这些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
相机理解“疯长”:你懂吗?对,一个劲地长枝长叶,这有什么不好?
引导:不懂没关系,这是我们平时生活所不熟悉的,老师也是通过了解才知道的。(板书:养分)枝叶长那么密,那么严严实实,挤挤挨挨就怎么样?太阳光?空气流通?(板书:光照、通风)没了光照、通风,就可能有——(虫害 板书)
总结板书:是啊,有了疯长的枝,果实就不多不好了!
6、小结:王大伯的话告诉了我们有关剪枝的学问,咱们可要多读读,记住它。
记忆很讲究方法,王大伯说了几句话?(2句)
从正面说的是——(第一句),第二句从——(反面说)
掌握方法,看看谁能最先记住。
王大伯还说了什么?
出示: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 !”
谁会读?
评:你看看王大伯怎么说的?你充满信心了吗?信心不够,顶多五分信心!现在十分信心,现在是信心百倍!信心满满!
7、他这么有把握,到了春天就已经看出来了!
引读:(出示图片)春天到了,我来到王大伯的桃园,那里桃花全都——(开了),仿佛片片——(红云),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8、花开得这样好,桃子一定差不了!快找找课文里的话。(指名读,两句话出示)
(请读的人)能说说看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觉吗?从哪里感觉到的?
体会词语:“一棵棵、挂满、一个个”
“光鲜红润”,见过光鲜红润的桃子吗?(出示图)能说说吗?
评价:对,这就是抓关键词体会课文内容。(还有其他感觉吗?从哪里感觉到的?)
适时板书:多 大 好 甜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体会表达出来吗?
评:桃子不够多!还太少,要能一眼看上去树上就满是桃子!桃子是多了,不诱人!现在我仿佛看见成片的桃子正向我们张开笑脸呢!
评:你看,朗读是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课文内容还能给我们带来乐趣。
9、(出示填空:结出______果实)(出示填好空)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剪枝是在减少,这儿桃子更多更好,这其实就是——(增加)板书
二、抓词语,读体会:
1、这篇课文还处处写到了“我”,从王大伯剪枝开始,到春天里桃花盛开,再到夏天硕果累累,都写了我的什么?默读课文,思考思考(心理活动)
引导:若有说到动作、语言,每个部分都写到了吗?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圈出来。(指名说)
出示:满怀好奇 着急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意思就是?)
盼望 又惊又喜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6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都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
(学生自由读)
(1)在哪句话里出现了?(指名读)
“满怀好奇”什么?(指名说)
评价:能准确地联系前面的课文来理解,真会学习!
(出示: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段话(指名)你还满怀好奇什么?
能用这样的方法来体会体会剩下的心理变化吗?
(2)哪里说到了?(指名读句子)“一脸疑惑”什么?(指名说)
(出示: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这句话会读好吗?有一个词提示我们可以怎么读好这句话。(着急)谁来试试?
评:你是在心平气和的说;你有疑问,但不着急;不仅着急,还在为王大伯担心呢!
顺水推舟:同学们,这些在“我”眼里好好的枝条,在王大伯眼里呢?(无用的)(标出来)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将信将疑”怎么理解呢?
对什么是又相信又不相信?为什么相信?为什么怀疑?
(4)读“盼望”一句话
引读:看着满树的桃花——(我盼望着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5)又惊又喜表示惊和喜是并列的,“我”惊什么?喜什么?
引导:请大家再联系前面的课文,王大伯开始是——剪枝,照理说枝都剪了,桃子结的地方就少了,可结果却是——非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而且还结得更好!惊讶不惊讶?
喜的是?(王大伯的话还真有道理,说得没错)
齐读
3、收拢:你看,课文把“我”的心理变化写的非常具体,从好奇、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又惊又喜,这个过程就是随着桃园的变化而变化,更是映衬了王大伯剪枝剪得有道理。
4、同学们,课文中的“我”明白了王大伯说话的道理,你能明白吗?请用笔在课文后空白处写写你的感想或者你的收获。
(出示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全班交流:谁愿意和大家来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多少 舍得)
小结:通过学生发言归纳:有的时候减少是为了收获更多。